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相信佛法利益,代代永相傳─黃信益菩薩賢伉儷

相信佛法利益,代代永相傳

專訪榮譽董事黃信益菩薩賢伉儷

在基隆廟口,有家遠近馳名的百年老店──「基隆廟口金興麻栳」,這家傳承百年的麻栳名店,經營的棒子已傳到第三代、第四代手上。目前主要經營者之一:黃信益師兄和他同修莉麗師姐,儘管工作相當忙碌,仍攜手勤奮學佛;更可貴的是,他們在事業和護持佛法上同時體現了難能可貴的「代代相傳」精神,學佛護法不遺餘力。

父親佛事,啟發學佛因緣
莉麗師姐說起與法鼓山的因緣,她說:「那是民國95年的事,因為公公往生須辦理佛事,學佛較早的大姑便介紹徐炎宗師兄來幫我們。佛事期間,徐師兄每到禮拜二就會來邀請我們到精舍去唸佛迴向。可是徐師兄每次來邀,我同修都說:『今天沒空啦!』我就一直覺得很不好意思。直到我公公佛事圓滿後,徐師兄又來邀了。」也就在那一天,莉麗師姐走進基隆精舍,在念佛共修中感受心安定

的美好時,學佛因緣即起!「感恩公公,是公公度了我們」她說。
信益師兄回想起那時候與徐師兄的互動,對徐師兄有無盡的感恩。信益師兄以前一直沒機會親近佛法,一直到父親往生,認識了徐師兄。他說:「在跟徐師兄互動的過程中,我有許多很深刻的學習!從幫父親選棺木、找塔位,到告別式會場的布置、儀軌的進行,甚至是國樂隊的人數,徐師兄都在不斷溝通的過程中,引導我們看見什麼才是『莊嚴的佛事』。徐師兄一直告訴我們:『要盡量簡約,把省下來的錢拿去做布施,然後將功德迴向給你們的父親。』」

在徐師兄的帶領下,信益師兄終於明白:真正的孝順,不是花多少錢去買最好的棺木,或者去請多少人的樂隊來演奏,而應該是要撙節喪葬費用做布施,將功德迴向父親,才是對父親最好的回報。

參加梁皇寶懺,種下菩提種子
莉麗師姐更堅定學佛的信念,是在她公公往生的同一年,徐師兄接引她參加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,為公公超薦祈福。初次參加梁皇寶懺,莉麗師姐在讀誦到《梁皇寶懺》卷五〈解怨釋結第九〉時,她的眼淚居然像水龍頭一樣滴不停……。她說:「從懺文中,我瞭解到因果,也更加體會到要感恩父母的辛勞。而因為自己在懺文中獲得利益,所以後來,我就接引同修來參加梁皇的燄口。」信益師兄在同修的力邀下,首次參加法會,也首次見到聖嚴師父。那天,他看見年邁的師父撐著病體來關心大家,他心裡好感動,便起了一個念頭:應該要追隨師父的步伐。這個念頭就如一顆菩提種子,在他的心田裡就此萌芽、茁長。

他說:「接觸法鼓山,顛覆了我對佛法的思想,打破我的刻板印象,我發現法鼓山真的不一樣,是一個重視教育、正信的佛教團體。」97年,他們在徐師兄的帶領下,參加了第二屆水陸法會的佛國巡禮。那一次,信益師兄和莉麗師姐邀了婆婆、找了親朋好友,再加上婆婆的登山友,一行共30多人,租了一台遊覽車,專程上山參訪。信益師兄說:「那次參訪,當介紹到法鼓禮讚圖的時候,我看到徐師兄流下眼淚,我就在想,我自己也應該要更堅定地跟隨師父才對!那一刻,我終於明白徐師兄說的:要發大願!原來,就是要發一個學佛護法的大願。之後,我就開始認捐榮董了。」

認捐榮董,傳承意味濃
第一個榮董,是用他們的店名「基隆廟口金興麻栳」認捐的。信益師兄說:「因為做小本生意,有一些小營收,也不用交照片,就先用店名認了第一個榮董。後來繼續認捐,是因為親近佛法之後,知道生意有成長,其實是很多善緣來幫忙,不是我們自己有多厲害;而且師父也說,一個人需要的真的不多。」另一個讓他們決定一個接一個認捐的原因,是因為有一次莉麗師姐參加梁皇寶懺回來,跟信益師兄分享了一段經文,裡面提到:聚財而亡,貽禍子孫……。他們夫妻倆覺得很有道理,就決定在有能力的時候及時供養,取之於社會,回饋於社會。那供養誰?護持哪裡呢?當然,首選就是法鼓山這個正信佛教的團體。

於是,他們的第二個榮董,是為往生的父親認捐的,第三個則是以婆婆的名義來認捐。信益師兄感謝父親傳承給他這個百年名店,而他更希望的是,護法因緣也能從他手上代代相傳。

談起聖嚴師父對他們生命的影響,信益師兄感恩師父教他「用慚愧心看自己,用感恩心看世界」,他將這兩句話奉為座右銘,改掉了許多不好的習性。而莉麗師姐則將法師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中,隨時關照自己的身口意。他們在學佛、護法過程中,以護持行動來感恩三寶、感恩師父,展現了傳承的精神和感恩的心。家族事業代代相傳不容易,護法因緣代代相傳,更顯珍貴!

(採訪/林淑芬 整理/卓俐君)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