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學佛改變了艱辛困頓的命運—古茂心菩薩

學佛改變了艱辛困頓的命運

專訪榮譽董事古茂心菩薩

人會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是無法掌控的,有人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,享受著榮華富貴;有人卻必須為了三餐的溫飽,席不暇暖地日夜奔走。人要如何在困頓的人生中找到光明?如何去改變自己的命運?北四轄區轄召古茂心菩薩的生命歷程或許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。

艱辛的成長歲月
茂心菩薩出生於苗栗縣苑裡鎮,在家中排行老二。50年代的台灣,大部份鄉下家庭都物質匱乏,他的大姊國小畢業就得外出賺錢補貼家用,而年幼的他要跟在媽媽身邊幫忙編草蓆、種菜,餵豬、雞、鴨…等等。

從就讀專科起,茂心菩薩就要負責自己的生活費,除了上學還要打工,送報、送瓦斯…,甚至連捆工都做過。專科畢業後踏入社會工作,雖然認真賣力,但不知怎地,總是無法順利,「一年換24個老闆」這句玩笑話是當年無奈命運的最好寫照。等到結婚生子,高利息的房貸、不穩定的工作,更是把茂心菩薩壓得透不過氣來,總覺得人生好苦。

心靈的花園
民國91年,茂心菩薩的同修妙艷師姐興起學打坐的念頭,報名參加法鼓山在新莊社區大學舉辦的初級禪修班,結訓後在新莊辦事處師兄的接引下,於民國92年1月11日到農禪寺皈依。拿到皈依證看到法名,師姐是「常平」,師兄是「常安」,合在一起就是「常常平安」,令師兄感到非常歡喜,因為這正是他所需要的。民國94年,茂心菩薩在《法鼓雜誌》看到招募「心靈環保景觀種子隊」培訓的訊息,於是報名參加,結業後賢伉儷倆開始在總本山景觀組擔任義工。「在山上當景觀組義工那幾年,真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光…」,茂心菩薩說到這段往事,臉上閃耀著燦爛的笑容。原因是與大自然相伴,青山綠水好自在。除了帶領從全省各地前來參訪的菩薩以動中禪方式出坡外,自己也以清楚放鬆的方法,專注地在臨溪步道處理山上的一草一木。每當下午4點勤務結束,義工們返家後,山上非常寧靜,溪聲、水聲,聲聲入耳,此時師兄會與同修留下來,有時互為監香,利用4點至6點的時間在溪邊打坐,學習觀音菩薩的入流亡所;有時則參加「大悲懺法會」或月光禪,為心靈注入甘泉。

承擔如來家業
民國95年起,師兄開始參加新莊區的禪坐共修,也成為勸募會員,積極參與地區活動。隔年便擔任企劃組長,為了護持地區各項活動,展開了一連串的培訓、上課,積極努力學習。並一路從預備委員、委員、召集委員,到民國108年擔任北四轄區轄召。

師兄記得他在預委授證前,於臨時寮上課,甫從外面回來的師父,聽到預委在上成長課程,雖然身體虛弱,仍堅持親自關懷。看到師父在侍者的攙扶下,邁著孱弱的腳步緩慢前行,關懷開示,好多菩薩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,茂心菩薩也不例外。十幾年過去了,師父當年的身影猶清晰印在腦海,也支持著他堅定的往菩提道上前進。

培福種福自己來
成為法鼓山大家庭的一員後,茂心菩薩的生活方式改變了,早上定時禪坐或拜佛及誦念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;晚上則抄經或打坐。為了擔任各種不同的義工,還會去上不同的課程,因此,佛法的觀念與方法在無形中與生命緊密的結合,也改變了命運。42歲以前的他,日子過得很辛苦,42歲以後,在工作中遇到困難,會把「四它」拿出來用。擔任業務經理的他時常要面對很多棘手的問題,以前內心常備受煎熬,學佛後盡心盡力處理完,已能坦然放下;而擔任重量級的義工執事,要負責整個地區的運籌帷幄,碰到各種不同的聲音時,師父開示的「六和敬」與「任勞者必堪任怨,任事者必遭批評。怨言之下有慈忍,批評之中藏金玉」法語,就是他的最佳支撐。

「當召委時,為了處理很多事物及傾聽義工菩薩的煩惱,有時會很晚才能回家,常有深夜凌晨才回到家的經驗。」茂心菩薩回憶道,而這也正是他成長的契機。慈悲與智慧增長了,人生也感覺越來越平順,這才讓他倏然發現「培福、種福」要靠自己,無法假手他人。

護法因緣代代相傳
成為榮董是一樁意外,為了關懷北四區榮董,他被邀請參加活動,在悅眾菩薩的提醒下,他去查了自己的護持款,才發現金額已接近,因此就一次補足,圓滿了榮董。茂心菩薩有2個女兒,她們小時候經常會跟著上山去做景觀出坡,或跟在專職身旁打雜當小幫手。長大後各有所長,一位在大陸當中醫師,一位在建築領域發展。兩人雖然忙於工作,但佛法的根已經扎下。大女兒到海外工作時,也會帶著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去當精神糧食;老二的工作以前常需加班到深夜或凌晨,她一年裡會上法鼓山幾次,到祈願觀音殿跟觀音菩薩訴苦、發願、求平安。佛法僧三寶也是她們碰到困難時的最大支柱。

聖嚴師父有一句法語:「內和外和,因和緣和,平平安安真自在。」又說:「我和人和,心和口和,歡歡喜喜有幸福。」看到茂心菩薩因為學佛而平安自在,家庭充滿幸福,讓人忍不住要大聲說:「學佛真好!」

(採訪/陳如秋)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