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老實學佛,踏實奉獻;把握因緣,利他第一。—張登代菩薩

老實學佛,踏實奉獻;把握因緣,利他第一

專訪榮譽董事張登代菩薩

「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小市民,認識的人也多是軍公教收入不高的人,但我很開心因為學佛,認識了很多人,也了解更多人生的道理。」和張登代菩薩相約在住家附近的咖啡廳,她安靜地坐在角落,用微細沙啞的聲音,滿足地這麼說。大半生在大直國小擔任教職,至今已退休近30年,但是,不論在職或退休,張登代菩薩隨緣修習佛法,並於法鼓山及其他團體擔任許多義工,就像她的法名「果緣」,隨順因緣成就大眾之事,不知不覺自己已經走在菩提道上。

常言道「修行必帶三分病」,張登代菩薩是因為三分病,而走上修行之路。「民國75年因為膽結石開刀,整整一年才復元,當時心情非常不好,正好同事說暑假有個為期一星期的佛學講座,我便去了。」七天住在簡陋的教室、聽講時坐在硬板凳,明明身體不舒服,心裡卻很歡喜。隔年埔里的靈巖寺道場落成,張登代菩薩獨自

一人上山參加佛七,第一次在寺廟裡掛單、過堂,學到了許多威儀及規矩,讓當老師的她,再度回到學生身分,重新學習。「每天7-9點老和尚開示,大家都盤腿坐得很安定,我卻是坐得兩腿酸麻,不斷動來動去,實在很慚愧。」

和同事分享上埔里佛七的經驗,一方面自忖打坐功夫不如人,同事馬上建議她:「學打坐,到北投農禪寺學就對了!」此後,登代菩薩每週日下午兩點半不論酷熱凍寒,一定轉搭三班公車到農禪寺,除了學打坐,心心念念就是想著可以聽到聖嚴師父的開示。

因為病苦而學佛,學佛後,登代菩薩第二年便加入義工行列,外護、引禮、勸募、整理師父開示的錄音帶,甚至加入助念,曾擔任大直地區助念組組長。一星期最多竟有五天的時間跑農禪寺,登代菩薩的同修甚至開她玩笑:「乾脆把頭髮剃掉好了。」擔任勸募會員時,登代菩薩每月需要收200多位會員的捐款;後來「大願興學5475」專案,登代菩薩看到一位同是擔任教職的彭老師號召300多個菩薩共同參與,見賢思齊的願心一起,自己竟然也勸募了300多位菩薩一起大願興學。

登代菩薩總是抱持著「因緣有,要努力」的心態,別人需要她的關懷,她就去,「不然可能也不會有現在榮譽董事會的黃會長出來!」原來黃會長的姐姐是登代菩薩的護持會員,多年前登代菩薩擔任大直地區助念團的小組長時,她得知黃師姐家中的老菩薩往生,馬上召集蓮友前去關懷,此舉接引了黃會長成為法鼓山的榮董,以及這十幾年來黃會長盡心盡力護持佛法的因緣。

登代菩薩擔任義工總是盡心盡力,與從小母親帶給她的身教,有深切的關係。「我母親22歲嫁給因妻子生病,留下一女二男的爸爸,而當起繼母的重任,後來又生了哥哥、我及妹妹。最不幸的是結婚7年老公就過世,所以母親總共要照顧6個孩子。小時候家裡很窮,所以我小學五年級就必需自己煮飯、洗衣。」儘管日子過得苦,登代菩薩永遠記得母親總是笑臉迎人,鄰居有什麼困難,總是主動前去幫忙。或許,就是這樣的身教,讓學佛後的登代菩薩不論那類型的義工,她都熱心投入。除了在法鼓山擔任過許多不同的義工,她也曾在失智症協會擔任義工。但她謙虛地說:「我的口才不好,總覺得自己接引的人不夠多、做得太少。但是關懷工作不在於對方護持的多少,只要有因緣關懷,我們就去。」善根福德因緣的成就,信佛、學法對張登代菩薩而言,就像是走在熟悉的回家路上,這條菩薩道,張登代菩薩走得踏實安心,因為她總是盡心盡力、利他第一。

(採訪/施心媛)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