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不深不淺的修行心得,不濃不淡的生命質感—曹興誠菩薩

不深不淺的修行心得,不濃不淡的生命質感

專訪榮譽董事曹興誠菩薩

我現在自號八不居士 : 不大不小企業家,不多不少收藏家,不高不低佛學家,不得不說為大家。這樣大致可以說明我自己。

2000年3月5日,聖嚴師父請我和他公開對談「科技與佛教」,啓發了我學佛的興趣。其後師父要我到農禪寺學習禪修,因此皈依。坦白說,當時皈依,我只是參加了一個儀式,並沒有很深刻的感覺;不過我讀了很多師父的著作以後了解到,重要的是心理皈依而非形式上的皈依。

《六祖壇經》裡面提到了「無相皈依」,即皈依「覺、正、淨」;並說「佛者,覺也;法者,正也;僧者,浄也」,追求自身的「覺、正、淨」,與皈依「佛、法、僧」同義,但可以自己負起「戒、定、慧」的責任,學佛才更能深入、到位。

我聽覺比較遲鈍,反應也不如常人,所以吸收知識主要靠閱讀。師父是著作等身的佛學博士,我從師父的著作裡得到了廣泛的啓發,不限於一句話、一本書或一件事。因為從師父的著作裡學了許多佛法,所以不能說佛學很低,否則對師父不敬;但佛學浩瀚無邊,又不能說自己高明,只好稱自己「不高不低佛學家」。

我皈依是一個緩慢的過程,由外表至內心,由有相到無相。佛教講究「聞、思、修」,也就是說,聽聞佛法以後,要思考,不可迷信。思考覺得有道理,再去修行。所以皈依只是學佛的開始;如果不繼續努力思考和修行,皈依就只是裝裝樣子而已。

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和效果,離不開實際的禪修。禪修的重點是止和觀。止息就是淡化欲求,離開種種「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」等情緒,得到心的安靜;心止息後,可以觀察身心湧出的喜樂(即「禪悅」),並實際了解佛教讓人離苦得樂的智慧,此即「觀」。由止觀樂,由樂增止,如此不斷的良性循環,就會不斷增進對佛法的了解和信心。

經過這樣禪修的過程,我的轉變是心胸變大,煩惱減少,生活變得比較平靜恬淡,講話比較直接了當,可以從平常、平凡的事物中,見到趣味和喜悦。我的許多朋友都說我現在變得比較可愛可親,不像以前看起來那麼高冷而不易親近。

佛教哲學的精髓是「緣起性空、真空妙有」;換句話說,世界萬事萬物都會變化不停,而且因為有變化,所以世界才會如此奇妙有趣。學佛以來,從佛法得到許多樂趣,因此我對未來,並不期望再增加任何與佛法無關的東西,如功、名、利、祿等等,只期望心更止息,禪修時間更多,得到的禪悅層次更高,逐漸變成更好的人;這樣或許能讓周遭的人因為見到我的進步,而興起學佛修禪之心,對佛教的推廣,可能略有幫助。

(撰文/曹興誠菩薩)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