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從水陸法會所聞,憶念師父教誨—秦明英、葉條輝菩薩賢伉儷

從水陸法會所聞,憶念師父教誨

榮譽董事秦明英、葉條輝菩薩賢伉儷學佛心得分享

今年的水陸法會一如往年,也是由惠敏法師主講「總壇概說」,除了再次深談「生活儀軌化」之外,這次更深入「總別相融」。法師所談的境界打開了我的心竅。首先,他談起儀軌化的深義就是「恭敬心」,在水陸法會的每一節、每一個法事開始,都有很隆重的儀式迎請法師,而且時間也很長,非常莊嚴,非常隆重。法師就是要我們體會這種「恭敬心」,學習這種恭敬心。同時,「儀軌深廣化」反射到我們的生活中,「生活儀軌化」就是在生活中不管是大事或小事,處處都能存有「恭敬心」。其實,法師在前年的水陸法會說法中,談到「吃飯」與「一心一意」,其境界與生活儀軌化的「恭敬心」,我想是相同的!法師說,他在吃飯的時候,每咬一口都深深體會每一口的味道,意思是說咬在那裡,心在那裡,「行」與「心」合一。這也在反射我們凡夫往往無法「一心一意」專注一事,我們甚至常常一心多用,缺乏對待每件事的「恭敬心」。

重視每一個「別」,重視每一個25分鐘
這次的水陸法會,法師更進一步談「總別相融」,除了對每件事要有「恭敬心」之外,特別再談對每一件細小的事情也要如此!法師說,人們往往都重視「總」(大)而忽略「別」(小),事實上,「總」是由很多的「別」組合而成的,要把「總」完成,一定要以「恭敬心」對待每一個「別」。法師舉例,去年水陸法會說法時,突然麥克風失靈,搞了很久才發現是電插頭沒插好,這就是沒有把這個看是小事的「別」處理好。因此,如果一個演講(總)要順利成功,就要恭敬地對待每一個細節(別)。首先要迎請電腦,檢查插頭的問題等,每一個細節都要小心恭敬對待。如此,就是「總別相融」!法師說,為什麼會法喜充滿?就是因為「總別相融」;法師又舉例,我們的生活是由很多的片段組合而成,由很多的25分鐘組合而成,因此如何過好每一個25分鐘是很重要的!

要活得自在、從容,大事小事皆須恭敬對待
六祖有一句名言「心平何勞持戒」。開始我一直以為「平」就是「平靜」,當然我們可以說因「持戒」,而達於「定」與「慧」,因此「內心平靜」,因此說「內心平靜何勞持戒」,但是後來才體會造成「內心平靜」的真正原因,是來自於所謂的「平等心」,粗略講就是「分別心」的反面。我想「平等心」的境界就是「空」的境界,如此才體會六祖這句話的震撼力!「心平何勞持戒」的「平」,是指「平等心」,他用這句話提醒我們,我們都知道要持戒,但反問我們持戒是為了什麼?「心平何勞持戒」,如果能夠「心平」,又何須持戒呢?不要忘掉我們持戒是為了什麼。換句話說,我們修佛到底是修在那裏?他提醒我們「平等心」的重要,其實我們內心活得不自在,都來自於所謂的「分別心」,因此「平等心」是我們走修佛這條路的目標。粗略的講,我們對待一位所謂的董事長大人物,與對待一位看門的警衛是否心態一樣?當然,我們都是凡夫,我們都有大小多少的分別,甚至我們都是看大不看小,看多不看少,也就是惠敏法師今天所談的重視「總」而忽略「別」,當我們對待每件事都以「恭敬心」對待,那麼,就沒有「總」與「別」的分別,「別」就是「總」,小事就是大事,「總別相融」。

我們都是師父的弟子,在師父的教誨下,我們都在學習「生活的自在」,追求如何「自在」。如何能讓生活過得「從容」?今天惠敏法師說的對每一個「別」的恭敬心,就是我們追求「自在」與「從容」的門,就是師父教我們的「活在當下」。

我學佛已四十年,做為師父弟子也超過三十年,我曾問自己,到底我有沒有改變?答案是:比以前比較能夠一步一腳印。因此,今天聽了惠敏法師的說法,感觸特別深,所以本文一開始說「法師所說的境界打開了我的心竅」,我的內心與法師的法語共鳴,像對師父的感恩一樣,對惠敏法師有由衷的敬意。

談到大事與小事,其實我們又何嘗以恭敬心對待我們自己的身體?以恭敬心、謙卑心對待我們的睡眠?師父說: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,我們是否以「恭敬心」、「謙卑心」對待呢?

受師父影響,用心研讀《金剛經》
這次會長要我寫一點學佛心得,或者跟著師父有什麼受影響?會長是我與同修非常敬佩的師兄,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,因此有今天書寫的因緣。師父對我們的影響,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深的感受,三十幾年來,我與同修每天的功課是《金剛經》,所以從「無所住心」的角度感受特別深。師父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在國父紀念館演講《金剛經》,他特別用「在乎」兩個字來詮釋,當時我就非常震撼!惠能法師用「黏著」,而師父用「在乎」,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稱讚,在乎別人車子的大小或房子大小,有了「在乎」,就有「黏著」,就「有所住」,就對自己的心理有起伏影響。因此《金剛經》說「如何降伏其心」?要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師父用簡單的生活語言「在乎」兩個字,就把整本深奧的《金剛經》活絡了。我當時對師父真是無比的感恩,我也很感恩有這個因緣,能作為師父的弟子。

與師父結緣,發心成為第22號榮董
其實我與師父的結緣算是很早,是在金山的土地買到以前。當時我的同修離家出走,想到農禪寺去掛單,而意外的被帶到北投文化館,在師公東初老和尚的床上住了一個星期,與師父結緣,接受師父的開示與教誨,痛哭流涕!回來就把首飾處理,捐款而當了第22號的榮譽董事。當時,我同修發了一個大願,一定要護持師父。因此,也把我引薦給師父,希望對法鼓山有所貢獻!

因為我從事房地產,善於企劃廣告,因此早期有一些企劃文宣的工作我有部分的參與。像我們常看到師父站在高山上俯瞰金山整個法鼓山的草地,就是我跟我過去的職員黃進發所拍攝的。師父非常喜歡這張相片,後來法鼓山部分興建完成,我去打禪七,師父還特地又邀我與他一起再到同樣的地點,再拍一次。

淚憶師父盡形壽獻生命弘法的願心
由於對法鼓山企劃的工作,因此我有機會與師父有較深的接觸。師父常告訴我,他時時刻刻都在想如何能幫助弟子們?如何能用淺顯的生活語言幫助弟子們了解佛法?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深受感動的「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很多」,或是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,師父真是用心良苦。還有,有一件事我想到就掉眼淚!師父在生病的時候,要我帶著當時的攝影師黃進發一起到金山法鼓山去看他,師父希望我們再把蓋好的法鼓山一一拍下來,最後果禪法師陪著師父送我們到停車場,我們的車子離門口有一段距離,我要上車前回頭看到師父虛弱的身體戴著口罩,還站在門邊向我們揮手,這一幕,我一輩子都無法忘懷。每想到這一幕,我就掉眼淚!今天寫這一段,我也是流著眼淚寫的。我發願,一定要為法鼓山做一些事情。

發願、發菩提心,期許「消融自我」
師父還教導我們一件最重要的事情,那就是「發菩提心」,在水陸法會的文中也看到「菩提心是四弘誓願之本」,但是,由於常常聽到,有時我們很容易對這一句話產生麻痺。如同師父所說的「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很多」,我們也希望能夠不要有很多的「在乎」,而影響我們內心的平靜,但最後我們還是被慾望牽著走。我想,對治我們自己唯一的一條路,就是「發願」。師父說「發願」就是「訂立一個人生的目標」,一個有人生目標的人,自然對生活的一切有所取捨,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要的;一個有人生目標的人,自然所謂「在乎」的事情就會減少。套用古人名言「事少,旨少;旨少,易操」,目標少,自然就容易操作;目標少,自然就容易專心在一件事情上。像惠敏法師說的,能夠以恭敬心對待每一個「別」,事情不分大小,都能專心對待,都能「活在當下」,如此,能夠「專心對待」,就能活得自在、活得從容。其實,師父教我們「消融自我」也就在此,唯有「發願」、「發菩提心」,才能真正「消融自我」。談到發願,會長是我們的前趨者,是我們的榜樣,他把餘生都奉獻給法鼓山,我與同修都非常感動!再一次深深表示敬意,條輝、明英合十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