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法鼓文理學院第三位博士的今生念想—專訪畢業生陳宗元博士

法鼓文理學院第三位博士的今生念想—專訪畢業生陳宗元博士

法鼓文理學院第三位博士的今生念想—專訪畢業生陳宗元博士
陳宗元菩薩於1986年中華佛學研究所第三屆畢業後,赴日留學研究佛教唯識學,於今已經35年歲月。平時除了到幾所大學教書之外,就是看報、閱讀書籍、寫論文,致力於教育與研究之外的興趣就是看日劇,日常生活規律而簡單。

宗元菩薩是法鼓文理學院第三位博士生,博士研究的主題是「陳那的唯識思想」。取得博士學位時的感想是覺得又喜又悲。喜的是有始有終地了結一樁因緣,悲的是從開始研究到博士學位的取得,大約費盡35年歲月,除了感嘆自己智慧短淺、業障深厚以外,實在也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事情。

深受師父影響 以師父為典範
謙卑且溫文儒雅的陳老師,敘述著自己的學佛因緣。1956年出生於北港鄉下,從小受母親影響,篤信媽祖,然而在國中三年級時因為父親往生,啟發了對於生死大事想要深入了解與尋找答案的動機。佛教對於因緣、因果、生死之事講得特別詳細,為追求更多的佛學哲理,直到大學四年級,受隔壁室友的推薦閱讀《地藏經》時,有所感應,異香滿室,從此就走上信佛之路。皈依三寶之後,即參加大學佛學社團,頭髮也變短,也很少參加班上社交活動,生活越來越簡單樸實,心境像是一位出家人。

學佛之後,參訪過不同道場,也在不同法師座下皈依,但是影響宗元菩薩最深遠的是聖嚴師父。閱讀過《歸程》這本書,得知聖嚴師父早年出家苦修六年後,於大家都不看好的情況下,毅然於中年時期留學日本研究佛學,此種決心與毅力,對宗元菩薩的影響很大。後來又目睹師父於文化大學興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時,曾經遭受到很大的阻力,最終是被迫離開陽明山的文化大學,至於我們學生每天早晚課所禮拜的佛像,因無法安置,聽說有一陣子是流落街頭。當時已經留學日本的宗元菩薩,除了羨慕日本佛教大學之多、佛學研究之盛以外,又悲哀於台灣傳統的佛教界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排斥,但同時也感謝師父他不計較個人榮辱,積極辦學培育佛教人才的遠見,師父的身教永遠是最佳的典範。

研究佛學 也落實佛法修行
對於用佛法修行與研究佛學有沒有特別的不同感受?宗元菩薩分享說:「研究佛學與佛法修行,是可以並行而相輔相成的。雖然不容易,但卻是可以克服的。研究佛學是為深入經藏,是為與祖師大德神會,然後用現代的學術語言,來淺出諸佛菩薩的智慧與悲願。每一個佛學研究就像一件有靈性的作品一樣,就像是諸佛菩薩的化身一樣,所以研究者面對它是必須懷抱著虔誠與恭敬之心,才能在佛菩薩的加被之下,做出好的研究。個人在研究「陳那的唯識思想」時,碰到了來自於自己身心內、外無法克服的阻力,每每都想要放棄,但當時就會有大善知識出現來指點迷津,結果又讓我重新回到這條寫作的道路上。甚至在博士論文寫完,最後要接受博士口考的前一天,夜宿法鼓山時,總覺得論文還差一點令自己感動的東西。因不能感動自己,當然要說服口考委員們也是很勉強的。故深夜起來研讀論文,突然恍然大悟,豁然開解到一千五百年前的陳那,在他最後也是最重要的《集量論》中,所暗藏的新唯識密碼。這真的是如獲至寶,走了35年的歲月,總算有了一點點的滿足感。」

護持法鼓山 照亮有緣眾生
宗元菩薩有學者的博學多聞,也有修行者的淡定與智慧,不求聞名利養,感慨佛學研究真的是一件無盡的投資,而且是看不到任何報酬率的。所幸還能得到同修諒解與支持,才能夠走過這35年孤獨的研究生涯,繼續完成學業;也覺得自己如今的成就,是歸功於佛菩薩保佑的奇蹟!

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宗元菩薩祈願大家都能珍惜現有的因緣,發心護持正法,護持師父所建立的道場 — 法鼓山,讓它在疫情過後,像一盞明燈一樣,繼續地照亮有緣的眾生,培育國際佛教人才。也祈禱大家都能智慧開顯,體悟到世間的無常,今生發願念佛、求生西方。

(報導/謝秀美)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