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尋找生命的答案—俞愛珠菩薩

尋找生命的答案

專訪榮譽董事俞愛珠菩薩

中學時期的疑惑
國中時期,曾在作文題目「我」書寫疑團,我是誰?誰是我? 我從何處來,將往何處去?生命的任務是什麼?終點是哪裡?試著尋找這一連串問題的答案。

生長在五十年代,社會經濟普遍貧乏,但還不至於餓肚子,不免嚮往未來自己與父母都能過上更充裕無憂的好日子。高中時期的自己,有一個精神上的大願望,夢想能像傳記人物的「立功、立德、立言」而不朽?這種高調的大願說起來恐被人笑,因為太過自豪與不自量力了,只能把這顆大種子藏在心裡。

以前還沒學佛,不懂「發願」,只知道偉大夢想是激勵自己前進的動能,願不能太小,有道是「取法乎上,僅得乎中,取法乎中,僅得乎下」。金門高中是金門的最高學府,高中畢業就得到台灣繼續就學。理想深藏在心裡,選讀的科系還是要務實,商專畢業後在職場上平順的過了20幾年,沒經過太多的風雨。

同修也是佛教徒,可能是常聽聞佛學講座,因而被他同學取了一個外號「和尚」,本無結婚成家的打算,但是緣分讓我們攜手組成家庭,偶爾會自問,那年輕時的不朽夢想還在嗎?

生命轉彎 夢想轉化
20幾年前有機緣接觸法鼓山,在聖嚴師父座下皈依,之後陸續就讀「聖嚴書院」佛學班三期九年,在農禪寺導覽組當義工2年多,任較長時間的義工是「心靈環保讀書會」帶領人。 一直以來相信「讀書能轉運」,因為想法改變、行動改變、命運就改變。自己也常藉讀書找答案。 好書「讀懂一句,受用一生」。

30年前大女兒出生,對一個新的生命出生感動莫名,那種骨肉相連、愛的感覺,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,從擁有想到若失去這麼至愛的家人,日子怎麼過得下去? 孩子的出生,是轉念想要找出解脫苦的重要關鍵。人生是「苦多於樂」或「苦樂參半」,對苦的認識,每個人因緣不同、境遇及解讀各異。自己所認識的苦偏向認知上的「無明」之苦,佛教上的「無明」主要是對因果認識不清,我的無明是面臨事情無所知的害怕與不安。物質匱乏或身體上的病痛使我們感受到「苦」;實際上「苦」是心感受到苦,要能不受苦,必得先從心裡解開疑惑,所謂「心開意解」、「豁然開朗」。怎麼做到呢?

就要從佛法的「四聖諦」真實體悟,明白了現在這個苦的現象(苦諦),是什麼原因所造(集諦)?有方法(道諦)可以轉苦,成為苦的消除(滅諦)嗎? 有的,從觀念上正確知見開始的「八正道」,是八種轉化苦為不苦的方法。自己不苦了,還要分享給別人,大乘佛法重視「六度」的修行,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」,從利益他人中成就自己。從善念開始便是布施的實踐了,持戒則是該做的做,不該做的不能做,利人利己的當做,利人但損己的可做,利己不利人的不能做,不利己又不利人的當然不能做。忍辱是福,聖嚴師父說:「大忍有大福、小忍有小福、不忍就沒有福。」精進是在正確的道法上用功、不懈怠,禪定的心清明澄淨,不被境轉,那才能達到智慧處事,以超越主客觀的方便法隨緣、隨境,做恰到好處的因應。

在讀了幾年佛法書後回顧自己曾經的夢想,赫然發現那「立德,立功、立言」的精神,竟可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實踐。「功」可以解為精進修行,使自己的人品提昇。「德」可為自受用感化自己,進而影響或利益他人。「言」四攝法裡有鼓勵他人的「愛語」,十善法裡有「不妄語、不綺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」,所言所行,起心動念若都是善的,那就是在樹「立」良好「功」「德」「言」了。

處處有貴人 看見菩薩身影
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中有應以何身得度者,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為他說法。我們身邊的人,都是觀世音菩薩示現來度我們的。同修在 2015年因病往生,治療期間,精進於佛法的理解與修行。生病後期還勤奮書寫聖嚴師父「菩薩行」近一百幅與人結善緣。二位女兒菩薩也都是我的貴人,同修往生後,女兒成為生活與工作的左右手。父母親尤其是我們每個人的貴人,生、育、教、養之恩,比起貴人更是恩人。父親於2020年往生,母親繼父親之後二年捨報。生命中面臨親人往生,幸有佛法的無常觀,使自己能不深陷悲傷痛苦中,體會到聖嚴師父說的生命的目的在受報、還願,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盡責任與奉獻。

我的生命功課是什麼? 不再是過上好日子或「立功、立德、立言」的不朽;而是學習盡量與人分享佛法對自己的受用處,知道多少分享多少。

練習脫下虛偽的外衣,練習脫下我們的貪、瞋、癡,面對自己的不完美,常懷慚愧心,做不足的趕緊做,已做好的還要更好。

同修名字「光明」,有次與同修去書法老師那裡,師母對著樓上的老師喊說 「光明來了!」。想到法鼓山法師曾分享到「師父在世時,做錯事怕師父看見,師父捨報後,感覺師父無所不在,更不敢懈怠了。」 也同感同修雖往生多年,但「光明」無所不在。以師父的四它「面對它、接受它 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作為引導,不驚不懼航向未知的生命之旅。

(撰文/俞愛珠‧彙整修潤/孫美文)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