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學佛勤奉獻 誓做來迎觀音—張國華、蔣志惠菩薩賢伉儷

學佛勤奉獻 誓做來迎觀音

專訪榮譽董事張國華、蔣志惠菩薩賢伉儷

老菩薩成就學佛因緣
蔣志惠師姐的祖母和母親都是虔誠的在家居士,尤其是祖母,雖然在師姐讀幼稚園的時候已經往生,但祖母搭衣誦經的印象一直記在腦海裏,也許是在家人的薰陶下,佛法的種子深植於師姐的心中。自中學開始師姐便學習打坐,當時還沒有宗教信仰的她,只是單純喜歡打坐帶來的安定感覺。2010年經朋友邀請參加了菁英禪三,那時她才如夢初醒,感覺「就是這裏了」,法鼓山就是自己一直以來尋找的安身立命之所。

感恩遇上了法鼓山
2011年,師姐的父親病重,那時剛開始學佛不久的師姐,正在親近法鼓山温哥華道場,道場的法師很慈悲地講解了臨終助念的注意事項,並贈送了一張臨終助念的光碟給師姐。師姐表示老菩薩很有福報,往生後家人隨即開始助念,一連49天佛號不斷,家人一起誦經

和茹素迴向父親往生淨土。佛事圓滿後,不僅是師姐,連不是佛教徒的家人也感到很輕鬆,親人離世的悲痛也在莊嚴的佛事中得以釋懷。師姐十分感恩在父親往生前她就開始學佛,也感恩遇上法鼓山温哥華道場,有了佛法的支持,她才能度過父親往生的那一段時間,同時,師姐也深深體會到法鼓山能在海外設立據點,弘揚佛法的重要。

後來母親往生,師姐也以法鼓山大事關懷的儀式圓滿了母親的佛事。父親和母親的先後往生,讓師姐深刻體會到臨終關懷的重要,莊嚴的佛號聲既能安定往生者的心,也能夠安撫在生的親人,冥陽兩利。師姐的哥哥和嫂嫂雖然不是佛教徒,但看到師姐為母親處理佛事的過程,都很感動。在香港道場擴展裝修時,居住在西雅圖的哥哥也護持了道場,圓滿了榮董。現在,哥哥偶然也會接觸法鼓山西雅圖分會。佛法的種子已植於家人的心中,只待因緣具足時萌芽。

師姐回憶起圓滿母親的佛事後,她的家人都感到很欣慰,當時她的女兒問她:「媽媽,你是不是也想用這樣的方式離開?」有親人、有佛號陪伴身邊,以正信的佛教儀式進行佛事,是每一個佛教徒都嚮往的。「如果有一天我往生了,誰來處理我的佛事?」師姐這個念頭,後來也讓本身不是佛教徒的張國華師兄踏上了學佛的路,兩人成為修學佛法的菩提眷属。

由誤解到了解
「佛法這麼好,知道的人這麼少,誤解的人這麼多。」師姐因為大事關懷而深刻體會到佛法的好,也從中看到不少人誤解佛教,她笑說張師兄就是誤解的那個人。師兄以前認為佛教是迷信的,佛教徒的印象也停留在拜神、燒香一面而已。直到兩年多前退休,多了時間陪伴師姐回香港道場參加共修活動,一開始他只是在行願館等師姐,並出於好奇心而看師父的書,想了解一下師姐所學的佛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。有一天,師姐在參加大事關懷的課程時,女兒的那句話又浮現在出來,師姐於是問師兄「如果有一天我往生了,誰來處理我的佛事?」佛法的種子開始萌芽,師兄開始跟隨師姐參加道場的活動。

張師兄一直對宗教和歷史很感興趣,對宗教也有很多提問,即使閱讀了許多書籍,身邊也不乏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,偶而也有朋友帶他參訪不同的道場,但是師兄並沒能從中找到令他滿意的答案。在閱讀師父的著作時,他深深感受到師父把佛法講解得很有系統,很有邏輯,在以往的認知中,宗教是不需要修行的,接觸法鼓山後,發現原來佛教可以修行,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。以往師兄對佛教種種的疑問也在師父的開示中一一得到答案。師兄分享師父談到戒律時曾提到:「有戒可犯是菩薩」,讓他明白原來佛教並不要求佛教徒是聖人,不能夠觸犯任何戒條,佛教徒是要依戒修行,犯了戒就懺悔,再慢慢修正行為,這才是真正的學佛。於是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,師兄皈依、受菩薩戒,並在護法組、禪修組等組別擔任義工。

先募人,還是先募款?
蔣師姐談起成為榮董的因緣,正是第一次道場擴充裝修的時候,當時她心中很自然地想:裝修需要很多錢。於是她主動捐款護持道場,過了好一陣子才知道有榮董這個制度,師姐先後為當時還沒有學佛的師兄,以及自己的子女圓滿榮董。而師兄開始學佛時,正值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,兩人都很擔心道場能否如常運作,道心就這樣開啟了,兩人主動提出為道場勸募,並加入了護法組。

師兄在勸募上很努力和用心,過去在企業中認識的朋友,他都找機會分別去分享他在法鼓山學佛的體驗,希望多帶朋友來道場學佛、參加禪修課程。師兄說在香港時間比金錢更寶貴,只要厚着面皮,就有機會募到款,大多數商界的朋友都寧願選擇捐錢護持道場,雖然暫時沒有因緣親近道場,不過多做善事,讓朋友們種福田也是好事。

兩人也同感募款容易,募人、募心卻要花很多時間和心思。師姐笑說剛開始勸募時,一心只想到募款,看到了自己的功利心。觀照到了自己的起心動念,師姐反問自己,募了款又如何,募人、募心才最重要,把佛法分享給別人,才是勸募的真正意義。調正了心態後,兩人花更多心思接引朋友來香港道場學佛、當義工。

打開了學佛的「百子櫃」
對於未來的學佛之路,張師兄表示十分讚歎法鼓山的僧團教育,也十分認同法鼓山的理念,因此已認定法鼓山是最適合自己修行的道場。現在師兄放了很多時間在法鼓山修行上,除了禪修外,他了解到法會的真正意義後,也開始參加大悲懺、梁皇寶懺,當中的梵唄唱誦每每讓師兄感到得安定、攝心。未來更希望自己可以在禪修上精進用功,有機會打禪七。

蔣師姐學佛多年,一直對佛教經文中提到的六道輪迴、眾生等概念很抗拒,對淨土法門也不相應,更有點抗絕參加法會,只喜歡哲理層面上的佛教,但看了師父的《修行在紅塵:維摩經六講》一書後,她觀照到自己學佛過程中的執着,也明白不同的修行法門都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中,淨土法門不僅是為了往生西方,更可以建設人間的淨土。師姐表示,法鼓山的體制十分完美,能全面照顧佛教徒的需要,就好像中醫的百子櫃,只要懂得打開適合自己的抽屜,就能夠拿到藥方。兩人說已經打開了百子櫃,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。師姐說學佛後,自己的性格變得平和、柔軟,除了改善了人際關係外,她與家人的相處也更好,雖然子女不住在香港,但卻比以前更親密。未來,她希望可以通過道場的共修活動與人分享佛法,接引更多人學佛,進一步在生活中運用佛法。

法鼓山禪法入心
訪問結束後,師姐指着桌上的一件藝術品說是她贈送給道場的,藝術家把陶泥擲在平面上,不經雕琢,陶泥乾後就呈現出一位僧人盤坐、禮拜的動作,僧人形態柔軟、自然、謙卑,就像法鼓山帶給兩人的感覺一樣。他們又如數家珍地分享道場新裝修的設計理念,就如同帶領客人介紹自己的新家一樣,好一對法鼓山的來迎觀音呀!

(採訪/張詩偉)

TOP